水木清华,钟灵毓秀 虽说广大网友笑称“自己是清华得不到的人”,然而,“清华恢复校园预约参观”的消息一放出,开放预约名额“秒光”,火爆程度堪比热门景点。 毕竟,位列“工程”、“工程”、“双一流”、“国内Top1大学(之一)”行列的清华大学,可是坐落在清代皇家园林、“圆明五园”之一的清华园上。 在这所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、西式建筑风情和现代景观建筑风格的高校里,低头抬眸之间,处处可见好风景。 “四大建筑”大礼堂、老图书馆、西体育馆和科学馆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,它们洋溢着中西合璧、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逸趣。 被视为清华象征的标志性建筑“二校门”,更是“自带流量”,成为留影合照的“打卡胜地”。 虽然名叫“二校门”,但它是建校时的第一个主校门,始建于年,百年来无声地见证清华大学荡尽风雨、走向巅峰的发展历程。 站在这片占地面积.1万平方米的校园里,放眼四望,近十个校门让人难辨东西、近十座图书馆让人目不暇接、十几座食堂让人眼花缭乱。 “最好骑个共享单车进去。”贴心的清华学子给游客留下提醒,试图壮大这所“单车大学”的骑行队伍。 走进清华,人们更为切实地体会到学校一以贯之的“严谨、勤奋、求实、创新”校风。 单以“严谨”为例,连朱自清笔下的“荷塘月色”到底在哪,清华学人都会一一考证,仔细甄别。 谢谢清华校史馆,让我们少走弯路咧 当然,大家慕名而来,可不止因为校园风光,更因为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汇聚着名列前茅的学科力量、首屈一指的科研资源、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研精覃思的育人模式。 学校有64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63个一级学科博士、硕士学位授权点,5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清华研究院在全国首次研究生院评估中名列第一。 在科研平台建设上,清华更是不落人后,现有1个国家研究中心、2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、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13个全国(国家)重点实验室,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等,林林总总共有近百个科研平台。 齐聚海内外名师之余,清华持续探索书院育人模式,成立新雅、日新、致理、探微、未央、行健、求真和为先等书院,创新本科阶段的育人模式,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。 为加强学术交流、创新科研、人才培养,清华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、帝国理工大学、日本东京大学、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战略科研合作协议。同时,还与美国南加州大学、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联合开设了52项双授联授学位项目。此外,学校鼓励更多人才走向国际,拓宽学术视野、充分交流学习,并期待大家能在相应领域发光发热,长久以来,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、斯坦福大学、牛津大学等合作伙伴关系密切,共同研究、开展学术讲座。 百年前固步自封的历史教训,让清华人铭记着时刻要有国际视野,在全球格局下进行充分开放的学术交流学习,更有利于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。 清华对学生的培育更是充盈着人文关怀,始终秉守“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”的承诺,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,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 在如此培育下,校友学子亦不负清华,不负祖国,他们潜心治学拓前沿,献身建设做实事。 年,清华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及其团队完成的“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”项目,引领了工业烟气深度治理技术与产业进步,成果已在钢铁烧结、水泥、玻璃等行业进行工程示范及推广应用。 毕业于清华并在校任教的计算机系唐杰教授,他带领团队在年完成的“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”项目,有助于从大数据中挖掘科技情报,从而支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战略决策,目前以智能云服务形式应用于科技情报、安全、智能制造等行业。 清华土木系博导樊健生及其团队完成的“复杂受力钢-混凝土组合结构基础理论及高性能结构体系关键技术”项目,成果直接应用于深圳京基大厦、北京奥运塔、岳阳洞庭湖大桥等30余项大型复杂建筑与桥梁工程。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、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朱军教授及其学生陈键飞等清华学人,他们留学海外,学成归来,将国外顶尖技术带回祖国,将技术投入研发应用,将自身投入教育事业,做后辈的引路人。 除了在国内发光发热,清华校友还走向海外,将我国学人风范向世界展示,在国际学界愈发占据重要席位。 单以年来看,清华校友林希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李葆春、邱学青两位教授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。 曾经,我国学者在国际学界屡遭“闭门羹”;如今,他们用实力敲开这扇“门”,在全球书写中国学者的科研故事,在国际学术前沿奋勇拼搏。 “立德立言,无问西东”,学校如此,师生如此,这所无数学子的梦中情校才会“水木清华众秀锺,万悃如一矢以忠,赫赫吾校名无穹。”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7433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