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军连预约 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fengcai/ys_bjzkbdfyy/793/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,故国号曰“宋”,又因五德终始说,宋朝为火德,故又别称“火宋”、“炎宋”,尊称为“大宋”。宋朝定都开封,称为东京。后逐步统一中国,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,所以,被后世称之为“北宋”。靖康二年,金兵攻陷东京,北宋亡,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继承皇位,改元建炎,重建宋王朝,史称“南宋”。不论中外史学家如何赞颂两宋的繁荣盛景,仍改变不了宋朝被强敌环伺的事实。就像伏尔泰先生说过的:“中国是全球历史最悠久、地域最辽阔、民力最昌隆的国家,可惜,北宋在中国历史上只是一个‘小国’罢了。”我们不妨站在年的时间节点上,在当时东亚大陆上除了大宋外,尚有西夏、大理、吐蕃、辽、回纥等国家。就在五年前,辽圣宗与萧太后御驾亲征,率二十万大军犯境。辽国出兵前夕,曾与大宋进行了谈判,起初辽圣宗建议双方和议,被宋真宗一口回绝。在寇准等官员的支持下,宋真宗御驾亲征,来到澶州坐镇,在北城上替宋军助威。相传,当时几十万宋军在城内高呼万岁,声音传到几十里外,气势大振。反观辽军则一边调兵遣将,一边与宋真宗继续谈判。让人大跌眼镜的是,真宗一改此前的强势态度,选择了和谈。同年十二月,双方缔结和约,划定边界,承诺永为兄弟之邦。虽名为“兄弟之邦”,但宋朝每年得拨付辽国十万两贡银及二十万匹绢布,明摆着一副赔款求和的态度。后人对这段历史充满疑惑,为什么宋真宗会在宋军士气大涨时选择退缩呢?按理说这场仗应该胜多败少才是。然而,若我们仔细研究当时的局势,就会发现,当时的辽军虽被两路宋军夹击,但是,已击破了宋军的第一道防线,大有长驱直入之势。倘若,宋真宗选择决战到底,即便打败了辽军,也得付出无数伤亡,战后的宋军根本无法反攻辽国,最终的结局恐怕仍是议和一途。而宋真宗想要的是什么呢?是击败强敌的成就感吗?非也,宋真宗想得到的是边境和谐,老百姓安居乐业。就这样,双方缔结了“澶渊之盟”,大宋以每年几十万两白银换来宋辽百年和谐。说到这,可能有许多朋友会用历史书上的内容反驳笔者,某教科书上明明写着:这场盟约后每年宋朝缴纳的贡奉加剧了老百姓的负担,并直接导致北宋国库连年亏空,这不是事实吗?我们不妨来算笔账,从宋真宗他爹赵光义那一代开始,宋辽双方便时常爆发摩擦,大小战争打了二十五年,在此期间北宋伤亡几何?而边境人民连年受战火侵袭,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。这种于国民无益的战争宋朝还能打上几年?就算坚持下去,胜算又有多少呢?而宋真宗每年砸出去几十万两白银,虽不是个小数目,但与每年在宋辽战场上投入的军费相比,哪个更多些呢?让我来给大家这样一个数字——三千万两白银,这就是北宋在一场“中等意思”战役中的军费开销。资料显示,宋真宗时期每年国库收入约为一亿两白银,而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就能消耗朝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!这是多么可怕的开销。宋真宗登基七年,像这种规模的战争打了数场,总共投入了多少军费?相比之下,一场战争中支出的三千万两,足够顶两国议和后的百年贡奉,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。其实对于北宋来说,三十万两不过九牛一毛,可对于相对贫瘠的辽国来说,这可是个天文数字。为了这笔巨款,辽人的骑兵不再南侵,其中的利弊无需笔者多言。还有人拿“澶渊之盟”后宋朝地位下降来说事,宋朝真的吃了亏吗?“辽宋为兄弟之国,圣宗年幼,称真宗为兄。”其后的两国统治者以年龄平辈论交,这不是一件很公平的事吗?于辽于宋来讲都不吃亏。简而言之,和谐就是最大的生产力。倘若没有年的和约,宋真宗驾崩那年国库收入怎会达到一亿五千万?恐怕这些钱都得搭在军队里。若说真宗给大宋带来休养生息欣欣向荣的和谐气象,那么,真宗的廉政方针就是将“和谐气象”变成“繁荣盛景”的锦上添花之举。年末,宋真宗写了一篇流传百世的政治论文。大伙都知道,真宗是个附庸风雅之人,文笔不错,那句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就是他的名言。不过,这篇政治论文绝非真宗一时诗兴大发随手写就,而是经仔细斟酌作出的治国良方,这就是影响北宋官场发展的《文武七条》:“一是清心,用平等心处事,不以自己的爱憎影响决策;二是奉公,处理事务公平公正,保持廉洁;三是修德,以德治公,忌仗势欺人;四是务实,不要为了荣誉弄虚作假;五是明察,下基层体察民意;六是勤课,除了日常政务外,要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7816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