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衣秀士”王伦是《水浒传》中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主。不少人对他的印象是嫉贤妒能,不能容人。 他先后对林冲、晁盖等一帮好汉上山入伙持反对态度,甚至屡屡做出“赶”人下山的举动,最终火并被杀。动手的是林冲,导演的是吴用,晁盖、公孙胜、刘唐、阮氏三雄皆是帮凶。 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,真正的原因是什么,难道真的是因为嫉贤妒能,不能容人么? 出场: 王伦正式出场是在书中“林冲雪夜上梁山”一章。山下开店的梁山情报总长、资深干部朱贵带着林冲上的山。林冲来到聚义厅上,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,正是白衣秀士王伦。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,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。 接着,朱贵介绍了林冲落草的原因,并特地强调了,这是柴大官人举荐的人。原文是,朱贵便道:“这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,姓林,名冲,绰号豹子头。因被高太尉陷害,刺配沧州,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,争奈杀死三人,逃走在柴大官人家,好生相敬。因此,特写书来举荐入伙。” 林冲怀中取书递上,王伦接来拆开看了,便请林冲来坐第四位交椅,朱贵坐了第五位。一面叫小喽罗取酒来,把了三巡。 到此时不难看出,王伦的行事还是十分得体的,不假思索把刚上山且素不相识的林冲安排在了梁山情报总长、资深干部朱贵的前面。但也不能再往前了,不然自家兄弟面子挂不住,手下喽啰也会有意见。比起之后晁盖、宋江屡次“情愿让出寨主之位,然后再给个该给的座位”,要真诚、直接得多。 刚上山就让,一方面是给足面子,十足客套;另一方面也是试探对方为人,料定对方绝不敢接受。一个“让”字,里面饱含着“世俗”“规矩”,同时也暗含着“危险”“杀机”……王伦不做这套虚礼,恰恰说明他为人坦诚、正直。同时也暴露出了他落第秀才、读书人的性格中社会性不足的缺陷,不通人情世故,不善做场面文章,情商太低。 思量: 而接下来王伦的一个举动,不仅让令广大读者心生厌恶,也成了他后面丧命的“伏笔”。 他寻思道:“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,又没十分本事,杜迁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。他是京师禁军教头,必然好武艺。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,他须占强,我们如何迎敌?”面对林冲这样一个命运悲惨、穷途末路的英雄,他竟不能相容,反而疑他。站在林冲的角度上,当然十分“可恶”。 经过前面几回的铺垫,读者早已沉浸在主角的命运中。跳出个人情感,其实王伦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。兄弟三人,辛苦创业,好不容易有了一点成绩,如今突然来了一个强人要入伙,心中要没点危机意识、盘算想法,那他也不是正常人,也必定做不了一寨之主。 冥冥之中,他的结局和他此时的预料一样,死在了面前的林冲手里。字面下还有一层意思:林冲是烧了大军草料场,身上背着三条人命的十恶不赦的罪犯,上了高太尉的“黑名单”。万一官府前来捉拿,此时的梁山势力微薄,怕是难以抵挡。于是乎,在众头领的劝说下,王伦提出要林冲下山纳一个投名状。 他的心中已有盘算,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要林冲知难而退。 容人: 下山后的林冲遇到了杨志,交战了半天不分胜败。此时,惊动了山上,王伦和杜迁、宋万,并许多小喽罗,走下山来,迎杨志上山。 设宴款待时,王伦一再邀请杨志入伙上山,情真意切,对比之前对待林冲,态度截然不同。原因为何?书中写道,王伦心想:“若留林冲,实形容得我们不济,不如我做个人情,并留了杨志,与他作敌。” 除了想留下杨志制衡林冲,不难分析挽留背后还有三重原因。一则,杨志忠良之后,身家底子干净,虽丢了花石纲,却也不是杀人放火的重罪。二则,此时杨志前途不明,梁山或是好的归宿。杨志肯上山来,到寨中做客,说明他心里并没有看不起王伦一伙的草寇身份。王伦设身处地劝说杨志:“制使又是有罪的人,虽经赦宥,难复前职。亦且高俅那厮现掌军权,他如何肯容你?不如只就小寨歇马,大秤分金银,大碗吃酒肉,同做好汉。”三则,壮大山寨力量,两位武艺高强好汉在此,对抗官府剿灭的筹码也增加了。 从挽留杨志的举动来看,王伦并非嫉贤妒能,不能容人。在他内心深处,还是愿意收留林冲的。 杨志下山后,没有完成纳投名状任务的林冲并未被王伦送下山,还是留在山上坐了第四把交椅。这足以说明,世人心目中“小肚鸡肠”的王伦恰恰是能够容人的,你硬要“赖着不走”,他还是能够容下。 此前,柴进向林冲介绍王伦及梁山情况时就说:“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,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,他都收留在彼。”凭着柴进对林冲的喜爱、钦佩之情,这话必不是虚言。王伦收留犯人,柴进是知道的。柴进在江湖上交好的好汉众多,熟悉的山寨不少,偏偏选中让林冲上梁山,决计不是把林冲往火坑里推,而一定是认真筛选,优中选优。 能让柴进这种大人物信得过,王伦的人品绝对是说得过去的。 结局: 林冲心里却对王伦却没有一丝感恩,反而憋着一口怨气。到了晁盖上山,这股怨气最终爆发。从事实本身来看,林冲火并,虽是为了梁山大业;但在道德情义上属实有亏,是忘恩负义、极不厚道之举。 林冲心中的怨气,吴用一上山就看出来了。一顿饭功夫,吴用就私下和晁盖等众人商议:“早间见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,他自便有些不平之气。我看这人,倒有顾盼之心,只是不得已。小生略放片言,教他本寨自相火并。” 晁盖道:“全仗先生妙策良谋,可以容身。”晁盖一伙人中大多是水泊梁山近邻,熟悉山寨情况。 从这段对话可知,上山之前他们就已打定主意,要夺了山寨。 面对抢夺生辰纲、杀了济州府数百名官兵的晁盖一伙,王伦的“老毛病”又犯了。他疑心晁盖一伙要夺了山寨,更害怕收留这伙强人,引火上身,招惹朝廷前来剿灭梁山。他只顾盘算如何体面地将晁盖一伙送下山,却丝毫没有察觉手下的林冲正悄悄地私下接近晁盖一伙,密谈阴谋。 于是,林冲熟悉的赠金下山一幕,再次上演。断金亭里金银落地,白衣秀士一命归西。 来看看法官、检察官兼行刑手林冲宣判王伦的罪行:“你是一个村野穷儒,亏了杜迁得到这里。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,给盘缠,与你相交,举荐我来,尚且许多推却。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,又要发付他下山去。这梁山泊便是你的!你这嫉贤妒能的贼,不杀了,要你何用!你也无大量大才,也做不得山寨之主!” 笑柄: 林冲的判决是正义地宣判么?王伦是真的该死么?经过前文分析“你这嫉贤妒能的贼”的结论,的确有些牵强。 梳理王伦的经历,看似“拙劣”的表演背后,其实是满满的求生欲。 一个不第的秀才,在柴进接济支持下,伙同杜千、宋万两个强盗,辛辛苦苦创下一片基业,占了一片地盘,聚集了七八百小喽罗,打家劫舍。往着梁山脚下过路的,赶在朱贵店里投宿的,也只是留下钱财,不取性命。 他收留犯人,打造山寨的防御工事,伙同兄弟们过着“大秤分金银,大碗吃酒肉”的日子。 林冲初上山时,路过两座关隘,但见四面高山,三关雄壮,团团围定。晁盖等人遭官军追捕,思量藏身之处,也想到梁山脚下就是八百里水泊,易守难攻,“山寨里好生兴旺,官军捕盗,不敢正眼儿看他”。 若真没一点本事,王伦如何带得动七八百人的队伍,将山寨打理的井井有条,官军不敢来犯。“你也无大量大才”这个论断,要看是怎样认定“大才”的标准了。对比晁盖、宋江,王伦肯定是比不过。但是对比桃花山、清风山、少华山这些山寨的头领,王伦才干更胜,这些山寨均不及当时的梁山兴旺。 没有“无量大财”,就合该让出山寨,命丧于此么?王伦不愿与朝廷作对,不敢招惹官府,苟安于世。他想活着,想活着当一个山寨之主。他这点卑微的愿望,被晁盖、吴用、林冲一伙人无情地击碎。 背后的根源是他的出身,一个不第的腐儒,在江湖上没什么名望,没有半点武功,杜千、宋万也没什么手段;跟晁盖、吴用、林冲一比,压根算不得是大人物。弄死正好,到时候经这些大人物,将林冲宣判的王伦罪行在江湖上一宣传,王伦顺理成章地沦为“笑柄”。 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是王伦最大的罪过。 也有人说,王伦错就错在没有处理好和林冲的关系,如果林冲保他,晁盖一伙就难以得手。 然而,这件事情是绝无可能发生的。无论他做什么,怎么努力,都无法弥补他和林冲之间的隔阂。从林冲的判决中就可以看出,对于这个不第秀才,从一开始他就打心里鄙视;加上此前的“刁难”,更让他心有芥蒂,怀恨在心。这种鄙视和恨意,足以让林冲忘却了收留之恩。 何况水浒中的英雄极度看重脸面,你王伦拒绝我上山入伙,就是伤了我的脸面。留在山上的林冲,于是成了一颗不定时炸弹。弄死王伦的念头不断在他脑中闪现。 晁盖一伙一上山,林冲立马就坚定地站在了王伦的对立面。很多人说,王伦格局不行,没有眼界;应该在林冲、晁盖等上山时,就主动将山寨之主让出去,做他们的手下。这是书中好汉们的逻辑,是典型的强盗逻辑。 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创立的基业,凭什么拱手让人?更何况,让出寨主之位就能活下去么。 王伦是读书人,怎会不知那么多“前朝之君”到了新朝下场凄凉。“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”的真事就发生在他生活的朝代——宋朝建立之初。 即便是晁盖、吴用、林冲等宽容,暂时饶过让出寨主之位的王伦的性命,他的下场也绝对好不到哪里去。 君不见,夺得寨主之位,几次做出“情愿让出寨主”姿态的晁盖,同样走向了和王伦一样的命运(被宋江设计致死)。 对王伦而言,死,反而是种解脱。活下去的杜千、宋万,地位越来越后,座次排到了倒数,在书里连说话的权利也被剥夺了。 因此,从林冲上山开始,王伦的命运就转入了死局,无论他做什么,怎么挣扎,都免不了被害的命运。 尾声: 每当读到《水浒传》中断金亭里,杜千、宋万、朱贵被阮氏三雄拿住,晁盖、公孙胜、刘唐堵住去路,吴用使劲在一旁煽风点火,林冲一手揪住王伦,一手拿刀,嘴里不断呵斥王伦的罪行之时,心中难掩悲悯。 这真是《水浒传》中最可怜的人。 与扈三娘不同,王伦无可奈何,没有选择,虽然努力过,抗争过,但一切却是徒劳,带有极强的“宿命”色彩。 可怜之人,必有可恨之处,不管是水浒的世界里还是古往今来读者的群体中,厌恶王伦的人,不在少数。 然而细究之下,又有多少人恨得起来。 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,江湖这片野生丛林更加凶险。 午后斜阳下,倒在血泊里的王伦失去知觉前,最后望了一眼林冲手里那正在滴血的尖刀。 或许直到那一刻,他才真正明白:“自己,不适合这个江湖,连活着的机会都挣不到……” 编织罪名,草菅人命,崇尚暴力,道德缺位……从王伦的经历来看,《水浒传》里江湖的黑暗程度,比起朝廷有过之而无不及。 这是一个只属于好汉们的江湖,在好汉们眼中,王伦绝不是好汉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l/pgzl/3742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