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 https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170618/5469158.html 文章来源:诸大建学术笔记 1)密度减少理论。很长一段时间,学术界认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到达峰值以后,是可以减少的,依据是美国等的城市郊区化,即中产阶级从城市中心走向郊区。《城市星球》()的数据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。因此可以从中形成城市密度倒U形变化的理论,自变量是人口收入和城市人均GDP。上海年以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是这样的,七普结果看起来证明了这一点。 2)密度增加理论。最近有人出书写文章说,从年代以来世界上又进入了中心城市人口增长的阶段,这意味着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是持续增加的。年以来格拉泽的的消费城市概念、弗罗里达的创意城市概念、克拉克的娱乐城市概念,看起来都在说明这种再中心化的现象。问题是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是否创造了新高,还是保持稳态。 3)密度稳态理论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倒U形曲线也许不是真的,因为中心城市人口密度不可能一直降下去,太低了就要补回来,《城市星球》一书强调密度低了要补上来(B模式),密度高了要降下去(C模式),因此可以看到的是稳态密度的情况,现在的人口回城不是要持续创出新高。因此,给增长的城市要留出发展空间(生态农业空间变成经济社会空间)如上海的新城,给过密的城市要进行空间优化(经济社会空间变成生态农业空间)如上海的中心城区。 4)理论问题。由此可以回答几个理论问题:一是在城市建成空间总体扩张的情况下,城市规划不是要控制城市增长,而是要引导城市增长;二是上海有常住人口达到万的可能性,但是中心城区的密度是应该下降的,不同于东京、伦敦、纽约相对的低中心密度;三是单纯地向心城市化与多中心的发展是矛盾的,实际上多中心是要用非摊大饼的方式安排增长的人口;四是城市发展形态应该是手掌式的或八爪鱼式的,不是各个方向的均衡扩散,轨道交通沿线要搞TOD,道路之间应该搞EOD,形成生态空间与发展空间的交错;五是都市圈发展的格局不是同心圆(单中心),也不是放射状或太阳系指向单一中心的卫星城,而是网络状的独立城市。 (绿会融媒获授权转载) (注: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。不代表平台观点。欢迎争鸣,对话作者。)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p/pgzp/6174.html |